【美国】16-沈泽阳-UCSD
沈泽阳,生物医学与工程学院2012级。最终录取:UCSD
三维:
GPA:SEU 3.75||JHU 3.81
GRE:324(V: 154, Q: 170)+3.0
TOEFL:102(R: 29, L: 25, S: 23, W: 25)
科研、实习与海外经历:
科研:1)两段在JHU的research经历,其中一段经历的成果帮助我参加美国会议,并发表一篇会议论文,外加指导教授的推荐信
2) 作为负责人在SEU的SRTP经历,外加指导教授的推荐信
3) 大一时受吴院委派参加AAPT会议的经历
海外经历:大一大二吴健雄学院电类强化班,大三上学期生医专业,大三下学期到大四上学期通过SAF的自费项目在Johns Hopkins University(JHU)学习一年。(通常硕士申请中所上报给学校的情况大多停在大四上,博士申请通常停在大三下)
录取结果:
AD(3):1) BU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 UCSD Bioengineering (accepted)3) UMich Biomedical Engineering
Rej(4):1) Stanford Bioengineering MS2) JHU Biomedical Engineering MS (waitlisted, then rejected)3) JHU Biomedical Engineering PhD 4) UC Davis Biomedical Engineering MS
申请为在美国DIY完成
这篇文章主要写给像我一样申请美国研究生硕士项目的人。我本人本科学习的以及研究生申请的都是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并且我所申请的项目均是以研究为导向的。我将这篇文章写得能够帮助到尽量多的人,但难免对于同我情况接近的人可能更为适用。同时为方便阅读,本文将以Q&A方式展开
1. 背景资料
全Master申请结果:
AD: Stanford(Accepted), Yale, Johns Hopkins, UMich, UC Berkeley, UCLA, UW Seattle, Cornell, Northwestern, CMU(小奖), USC, Rochester(小奖)
Reject: UC Davis, Brown
问题一:美国大学对于像吴院一样的荣誉学院有什么特别的待遇吗?
回答:美国大学对于咱们国内所谓的荣誉学院了解有限,因此对于吴院的学生(哈哈,我就不吐槽作为福建准三本的我们莫名躺枪的种种了~),真的不要报太大希望觉得人家会自动把你跟非吴院学生区别对待!!绩点低真的不是你的错,但是比不上专业院系其他同学也就只有认了~!
问题二: 生医人,尤其是吴院的生医人应该如何为申研做准备?
回答:作为生医人在吴院满眼信息电子计算机的氛围中,一定不要被迷了眼,因为生物化学是万万不可以落下的。对于研究生申请,一些学校存在对于基础课程的要求。BME这个专业免不了生物、化学、物理、数学(是的,就是几乎所有学科)的要求。如果缺少一二,那么申请的难度又会成倍增加,因为对方学校有理由认为你无法胜任研究生课程,而对于BME的研究生课程确实也是需要所有这些知识的。因此学好数理化生也是为自己的研究生学习打好基础。 吴院的两年一过我就开始准备出国交流,咱们东大目前的项目尤其是生医项目说实话,确实不尽如人意。但不要灰心,以后一定会一年比一年好的!所以我走了SAF的自费项目。
问题三:SAF项目是什么样的?好吗?
回答:SAF项目的成绩要求不高,就主要是需要尽早通过TOEFL大关。交流学校的学费、保险、房租等都按照一个正常的美国留学生收取,因此对于我去的私立学校JHU而言,一年下来以上三项费用相加抛开吃穿玩的费用大概也得人民币30万。是的!30万!加放荡的生活费那50万不在话下。费用十分昂贵,所以如果学校的项目好那还是强烈建议走学校的公费项目,而且走公费项目还可以作为一个Honor写进简历里。
问题四:海外学习的经历对于申研来说是否有帮助呢?
回答:在我看来,那张海外的成绩单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不过大家在国外学习的成绩通常会高于国内,因此从绩点来说还是有利的。就课程来说,美国大学不会因为你在那边的学校上过课且成绩不错就给你加分,他们对于美国大学与中国大学的教育与绩点是一视同仁的。但是(凡事皆有但是~),美国大学与中国大学的文凭就完全不一样了。因此像我们还是跟拿中国文凭的学生,甚至是拿同一所学校的文凭的同学相互竞争(事实很残酷,所以交朋友,嗯,还得找土豪!)。要说海外学习对申研有帮助的还就看你如何利用好那里的资源。
问题五:如何利用海外学习机会来帮助申研?
回答:说说我吧,虽然不是什么典范,但希望也能有所启发。以下总结几条直接或者间接帮助到我申研的经历: 1) 利用学校的writing center,career center以及ESL帮助我修改PS, SOP, resume等,因此我完全可以DIY申研。DIY有好处也有坏处。坏处是一开始对自己所应target的项目没有概念,费时费精力。好处是自己操作放心,省下请中介的钱,而且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后面我会专门针对DIY的文书更详细地讲一讲。 2) 有充足的教授资源可以利用。如果你是一心知道自己未来要做什么的人,那么可以直接target到这方面的教授,要求research机会,申研时甚至可以直接申请在该实验室读PhD(当然没说非要读PhD啦)。当然如果你像我一样不太清楚自己未来的方向,那也可以先钻进一个实验室再说,干着不行再退。要是做出些成果,有可能发表论文,参加会议。要是发现自己已经做进去了,也可以直接申博士。就算最后无功而返也不亏,一方面赚取了科研经历,另一方面还有机会拿到一封有分量的推荐信。 3) 间接有帮助的那就是英语了。出国留学英语没有进步那是不可能的。(呵呵,说是这么说但看看我的GRE就真的呵呵了)我的T和G都只考了一次,T是大二暑假,出国交流前考的,后来申研也是直接用的当时的成绩。G是在JHU待了半年后考的。尽管分数也就那样,但是如果没有留学那半年,我敢肯定会更不好看。 4) 这一条跟申研帮助不大,但也算我分享的一个trick。我是大三下出去的一年项目,本来大四上结束后项目就告一段落了。但是通过联系一个JHU的教授帮他干活,再联系一个东大的老师挂在其名下做毕设,就可以不通过学校的项目在JHU完成我的毕设了。当然中间的程序还是相当繁琐的,但是对于那些真的很想继续留在国外的人来说,可以参考。 接着来说说硬条件,我的硬条件虽说并无亮眼之处,但对于申研来说确实就已经足够申请到专业排名前十的学校了。 1. GPA:GPA决定申请学校的上限。我想GPA越高在申请中越具有竞争力是毋庸置疑的。但通常来讲,绩点3.5以上就有机会申请到专排前20的项目,而绩点3.7以上就足以申请到专排前10的项目了。但像斯坦福、MIT这类挤破头的学校,绩点3.8甚至3.9以上才够格。当然这还只是你的上限。 2. TOEFL:这是你的底线。分数超过学校的录取要求就足以(通常为总分100)。这样就能帮助你不因为TOEFL被卡在机选环节。在递交给组委会审阅后,你的语言成绩就没人看了。这也是为什么我没有再考T的原因。 3. GRE:GRE我前后断断续续准备了两个月,再要命三千背了三个还是四个list,然后发现自己来不及之后,我找了个essential 200 words来背。(淡定的我终于开始蛋疼了)最后的结果意料之中,不过最后作文还是差得让我有点惊讶。对于申研来说,G的分数还是会作为考核标准之一的,不过重要程度也有限。我也曾听朋友说有些教授对于G的作文成绩并不认可。但就算如此,我认为3分的作文还是实实在在置我于不利之地。至于V+Q,听大家都说大于320就够了,据我的观察确实也是如此(看看我就知道了)。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我的G无论是跟其他国家的学生比还是跟国内其他高校的学生比(我这里说的都是上海交大,北大,清华的学生,因为竞争的情况就是把一滩水搅混了,而你要关注的是那些最强劲的对手),都是相对较弱的。因此还是需要在其他方面来弥补G的不足,才可能脱颖而出(无奈脸)。绩点是其中之一,当然也包括下面所说的软条件。 在软条件上每个人都不相同。之前所列是我提炼出来我认为“有价值”的一些基本信息。
问题六:那么什么是“有价值”的软条件呢?
回答:简单说来就是committee会着重关注并拿来与你的竞争者作比的信息。对于像我一样target研究导向的项目的人,有价值的软条件除了国际性的会议和发表的论文之外,也可以是大型竞赛。竞赛是否有价值有时候是依情况而定,比如对于数学系数模竞赛会有价值,对于就业导向的项目挑战杯会有价值,最好是国家级的或者国际的。而我恰好没有(呵呵,说自己笨的时候最自信~)。此外,研究经历的分量也不可小觑,但要使研究经历具有说服力往往需要与教授的推荐信相结合。奖学金的话,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竞争MIT的中国学生里难道还有没得过至少一次国家奖的吗?因此要在与你相近水平的人中脱颖而出,不要寄希望于堆砌奖项。但就算这么说,有奖还是要展示给学校看的。就算与专业关系不紧密的竞赛奖励也至少说明你态度积极,而且很聪明。奖学金则让你不在这方面输给其他竞争者。由于我都是申请研究导向的项目,因此科研经历以及科研成果在我的软条件中相对重要。
问题七:如何才能在软条件上更胜一筹?什么样的软条件能够弥补硬条件的不足?
回答:如果说我用什么来弥补G和绩点的不足(尤其是在竞争排名前10的项目时),那可能就是我的科研经历以及一些小小的成果了,主要可能还是一篇国际会议论文和该项目指导教授的推荐信。对于Top 10项目中的普通学校(我申请成功的三所都包括在内),我的软条件也已足够了,但如果是像斯坦福这样的顶尖高校,那么与其他竞争者相比,又显得薄弱了。如果你有一篇一作发表在SCI的期刊中的论文,而不仅仅是一篇会议论文,那么亮眼的程度又会上一个台阶。因为一篇SCI论文能够反映两点:一是你的写作水平,二是你的科研能力。相比起来,会议论文以及非一作论文在两方面都欠了点儿。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是从大二甚至大一就开始专心搞一个科研项目,然后能在大四上之前发表论文的,因此如何利用好科研经历(尽管可能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果)我想是更加适用的。 于是这里不得不提及另一个软条件:推荐信。
问题八:怎么才算一封好的推荐信?
回答:国内教授的推荐信通常是让学生自己写,这至少给我这种DIY的人增加了不少难度,特别是当你需要自己写两封推荐自己的信时。比较好的推荐信内容,是指导过你科研项目的教授在推荐信中表扬你在工作中表现出的各种特质以及未来的科研潜力。这样的内容特别有利于像我一样申请研究导向项目的孩纸。如果单纯是课程方面的教授,那可能推荐信的说服力会稍微差一些,但也不是不可以,因为毕竟得拿出三封推荐信。通常建议最多一封推荐信来自你的任课教授。我在JHU要到了一封教授写的推荐信,也为我DIY申研减少不少麻烦。当教授需要自己写推荐信时,推荐信的推荐力度就不是你能掌控的了,因为教授不会为了你而说谎。(除非是你爹,或者“你爸是××”)而自己写推荐信的一个好处是能够自己把控推荐力度(我的策略是直接加满,吼吼)。推荐信除了内容和推荐力度之外,再一个是推荐人的影响力。推荐人最好是在你所申请项目的领域具有较高国际影响力的教授。注意!是国际影响力!这一点,国内教授并不见得就比国外差,但是随便抓一个职位是“教授”的就想当然以为其一定有国际影响力那就太莽撞了。如果对于所在领域的情况还不是很了解,那么最简单粗暴了解教授影响力的手段就是直接Google(当然不能百度了,亲!),有国际影响力的教授首先至少在Google Scholar上有信息,此外Google Scholar里那些神奇的指数也应该要比较高才行。如果有这些教授强力的推荐信,那么恭喜你,G和T的不足已经弥补回来了,而且没有论文也没有关系,只要绩点够,Top 10已经收入囊中。当然,切记:一封来自影响力不算好的教授但推荐有力的推荐信好过一封来自大牛教授但推荐保守的推荐信!! 完成以上所有的工作,申研工作就已经基本妥当了。接下来就是繁重而琐碎的文书。
问题九:我是如何DIY准备文书的?
回答:在准备文书上我跟很多人可能不太一样,因为我是DIY,而且我是在国外DIY的。文书每个学校要求有别,但大体上有Personal History Statement(PS),Statement of Purpose(SOP)和Resume。这些我都依靠JHU里的各种资源来帮我看,然后我再修改,总共PS修改4次,SOP是6次,resume是3次。我可以大胆推测JHU对我文书的修改水平应该至少不低于国内的中介老师。因此DIY至少不会让我的文书质量下降。另外可以肯定的是,每个人在准备文书的时候都力求做到最好。对方学校也都清楚这一点,因此他们首先不会从文书中判断一个人的写作水平。何况我也见过文书写的很一般的被顶尖学校录取,也见过文书很精致但被拒的。因此可以至少推断,文书的好坏并不是录取中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但是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组委会对你的印象。所以事实就是这么纠结,我会跟你说写文书一定要倾尽所能,但还是没有你三年积累下来的GPA有说服力,因为毕竟文书只花了你两三个月的时间。写文书的策略只有一个:告诉对方学校为什么要录取你,而不是其他人,不是你的中国同胞,也不是你的东大同学。当然我也知道说起来容易,真正写起来又是另外一码事儿了。所以才需要反复修改嘛~
最后我想说的一点是美国高校的选拔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错综复杂。像我本文提到的所有东西都是依据我个人经验而得出的可循之规律,其中我的个人经验包括我自身的经历,以及我所读所观所听说。但美国高校的录取环节还会考虑申请者的很多因素:种族、父母、家族、性别、性向等等。而且申请难度也会随着本年度申请者的质量和数量,招生计划而发生改变。所以说整个申研的程序可以说是总体稳定,但对于个体是存在变数的。 在申研这条路上每个人的经历和体会都是不同的,每个人的情况也各异。本文难免有说得不周到的地方,还请多多包涵。对于本人提到的所谓见解,希望大家还是保持倾听但也怀疑的态度。
2016.06.10
Last updated